親子天下報導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原來學苑:靜心覺察,找回與生俱來的快樂本質
記者 林靖軒
星期一一大早九點鐘,
正當國小的孩子們開始第一堂課的學習,
原來學苑全校31位孩子精力充沛跟在老師後頭。
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教室,反而步出校園、深入山林,
迎接每週的第一堂課「全校鳶山健行」。
用心感覺腳下每一步,耳朵聆聽山裡的聲音,
眼睛觀察環境與動、植物的動態,是打開「覺察感官」的關鍵。
像全校鳶山健行這樣跨年齡層互動的活動,在原來學苑裡並不稀奇。
成立已4年的原來學苑,一開始是自學團,
後來轉型實驗教育機構,目前招收7歲到15歲的孩子,採取混齡教育方式,
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和國中班四個年段。
這樣的模式,能讓孩子時常和不同年齡的同儕學習,
也能讓孩子提早適應社會中的人際互動。
學期制二十週的課程,可能對學生專注力來說較為辛苦,
因此原來學苑以春、夏、秋、冬四個學季作為年度的學習分野,
配合四季生活的自然節奏。孩子和老師也都能在學季假期間喘息。
四年前,原來學苑創辦人陳念慈,
有感於功利主義的普世價值壓得生活喘不過氣,
創辦了重視心靈成長的原來學苑。
目前接棒經營共治學校的原來學苑實驗教育機構常務理事道蓉慧分享,
「原來」創辦時的核心理念覺性概念依然不變,
她看見許多孩子樂於分享,也喜歡學習新事物,
因此,也希望在辦學過程中,
盡可能讓孩子保留對世界的好奇心,帶領孩子更認識自己,
也了解自己所愛,「感覺自己的內在,穩定自己的心性」。
動靜覺察 穩定心性
原來學苑認為覺察並不侷限於宗教、派別,
因此老師們以呼吸、靜坐、瑜珈拜日式等綜合方法,
來引導孩子靜心。週間早晨,孩子分成國小班與國中班,
進行淨化呼吸法,練習呼吸的韻律。
負責帶領覺察課程的老師張素琴提到,
情緒與呼吸息息相關:憤怒的時候,呼吸短又急促,有如成語形容氣急敗壞。
「與其讓情緒主導呼吸,不如教孩子有效地控制呼吸,
當情緒來臨的時候,能夠從情緒中跳脫出來。」
靜態靜心的方法,張素琴很有一套。她帶孩子圍成一圈,閉眼盤腿,原本活潑的孩子,
從坐著一分鐘不講話都有困難,漸漸能增長到八分鐘靜坐;
她也帶孩子進行英、梵文唱誦,透過規律的音節,讓孩子專注在唱誦上,
「讓覺察不只侷限在課堂裡,更要深入孩子的生活和作息。」
除了靜態的靜心覺察,原來學苑也找來梅門武術老師,
帶孩子感受肢體的狀態和活動。
不追求華麗招式,同時也強調武術不是攻擊的利器,
梅門武術由內的「氣」談起,
藉由武術招式的比劃,由內而外感覺「氣」的流動,
也讓孩子更認識自己的身體。
活動力旺盛的兒童到青少年階段,順應孩子們的特性,
原來學苑穿插動、靜不同的覺察方法,交給孩子們安定的力量,
也提供了血氣方剛的孩子們一個有效處理情緒的管道。
在覺性教育主軸課程之外,
原來學苑依然教導孩子們國語、英語、數學等學科。
不以齊頭的方法共同設定進度,孩子按照自己的進程學習。
到了課堂時間,
他們各個拿起課本和習作自行閱讀、自己練習習題,
遇到不了解的內容,再詢問同學和老師,互相討論。
在教室中,老師們期待營造孩子們是「自己學習的主人」的氛圍。
高年級導師朱佳仁說,
「知識是用來處理生活、拓張視野。」
她認為孩子們融會貫通、展現對學習的興趣,
比起考試能力,才是老師們所重視的。
不僅是覺察課程能內省自己,
老師們也期待孩子實踐在其他課程,甚至是生活之中。
朱佳仁就認為,讓孩子學著調配自己的學習腳步,也是覺察的一種方式。
她欣慰的說,曾經看到孩子一邊寫國字,
一邊調整重複練習煩躁的心情,轉化成規律的呼吸。
自然實作 五感體會生活
不僅是內在覺察,強調眼、耳、鼻、舌、身、意,六感觀察的自然實作,
也是原來學苑一大教學主軸。
「農藝或是園藝,透過六感運作、學習、創造、享受。
當你能聽到植物的需求,嚐到食物蘊含的味道,那就表示你覺知起來了。」
多次出版園藝培育手冊的黃鵬錡,在原來學苑帶孩子從種植、茶道、農藝之中,處處體驗自然。
聊起自然實作課程的概念,黃鵬錡不僅十分強調手作,
重視自然的原味,也希望帶進美的覺知,
「每個人應該都培養出這樣的眼力。當你有美的標準價值、審美的方法,全部呈現出來就是你的眼光。」
在栽種植物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有失敗的經驗,沒有定期換水、通風的黃豆,長不成豆芽菜,
反而散發出濃厚的發酵味,但這就是學習美的契機。
「透過栽種,你會知道說,只是差了一天,下了一場雨,植物的生長就有不同的結果。」
實際操作就是培養覺知的好方法,如何在對的時間點給予植物對的營養,
孩子對環境的感受力也漸漸被建立起來。
生活討論會 學會表達與討論的公民力
「觀察自己在生活裡遇到的問題,練習講出來,也要練習跟大家討論。」
除了觀察,提到每個星期固定的生活討論會,
朱佳仁說,表達意見、和眾人凝聚共識也是原來學苑學習的重點,
小自排解同儕衝突,大至生活守則制定,在生活討論會由老師和同學們共同交流。
朱佳仁認為這樣的形式,也是讓孩子學習民主態度的機會。
曾經,他聽到孩子私底下抱怨,
就將孩子的意見引導到生活討論會上,「學習事情要透過公共的管道處理,
讓所有人同理你的感受跟想法,才能有解決的機會。」
學習聽他人說話,
練習表達自己的建議,最後透過聽和表達,
成為共識決議,共同遵守,這就是共好的起點。
「教育就像是種一個種子,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芽,
我們盡量創造讓孩子能去體驗的機會,讓他去跟生活連結。」
回到原來學苑的初心和期待,黃鵬錡和道蓉慧不約而同用植物比喻。
他們常說,在這裡「長」出來的孩子,裝備的重點能力,
不會是考試、背書能力很強,
但都非常了解自己,也擅於與人、與生態互動。
原來,緣來,當人們向外追求物質生活,
原來學苑的老師和孩子們持續追尋著形而上、原本的自己,
也相信著有緣分的孩子,有緣自來。
社團法人原來學苑教育學會│小檔案
教育創新特色:
以覺性教育為辦學核心理念,透過浸潤式覺察課程,
期待孩子能找到自我價值,成為自己的主人。
教育創新不藏私:
透過外在感官觀察、靜心、瑜珈、武術、自然實作等方法,
由內而外帶孩子認識自己、穩定自身狀態、進而與社會環境共好。
點我找到原文 來源:親子天下